我的阿勒泰故事 | 时光里的裁缝铺:阿勒泰老手艺人的变与不变
阿勒泰新闻网-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 张楠
城市的角落,总藏着些不起眼的裁缝店,它们不仅是老手艺人谋生的方寸之地,更映照着传统裁缝行业在时代浪潮中的变迁与坚守。
9月23日,记者来到阿勒泰市人民商场,步入三楼,在一间名为“小陈制衣”的裁缝铺,老裁缝就坐在缝纫机的后面。机器发出有节奏的哒哒声,针线在布料间灵巧穿梭。熨斗“滋啦”一声,升起一股蒸汽,空气中弥漫着棉布熨烫后特有的暖香。
一位姑娘怯生生走进来,递过一件新买的连衣裙:“师傅,腰这儿松了点儿,能收收么?”老裁缝停下手中的活,用软尺在姑娘腰间轻轻一绕,捏起两指宽的布料,眼角漾开笑纹:“放心,包管合身!”拆开中缝,粉饼划出细线,剪刀咔嚓一声,干脆利落。
门帘又动,进来一位老汉,工装裤膝盖处破了个洞。老裁缝找出一块厚实的深蓝布头,对着破洞比划。针线不停穿梭,补丁打好了,老汉粗糙的手掌在新布上来回摩挲:“好,好!我这‘老伙计’又能多陪我几年了……”声音里满是踏实。
“一晃,竟然三十年了。”这名老裁缝名叫陈秀云,做活间隙,55岁的她回忆起入行的缘由——上世纪90年代,为了养家糊口,没工作的她想到可以用手艺开家裁缝铺,从此与布料、剪刀、缝纫机结下不解之缘。她见证了商场从水泥地到规整摊位的变迁,也亲历了裁缝行业的黄金岁月与时代变化。
陈秀云(左)正在与顾客交流,询问制衣面料、款式等。
“那时候卖衣服的少,大家都来定做,每天都很忙碌。”提及往昔,陈秀云的语气里满是怀念。三十年过去,陈秀云的裁缝铺依旧稳稳扎根。虽然行业光景随时代更迭有了变化,但她的手艺始终没丢,服务的品类也逐渐增多,除了做衣服、改衣服,还承接服装设计、按图复刻等新业务。“不管是老人的宽松棉衣,还是少数民族群众的特色裙子,甚至年轻人拿来的舞台礼服图纸,只要我看到图,版型肯定能做准。”她笑着说,“唯一的‘短板’是复杂的绣花做不了,但贴布、缝缀等工艺都能拿捏,不少老主顾就认我的手艺。”
制作好的成衣。
为了跟上时代潮流,陈秀云会定期采购新布料,“女士的料子变化最快,今年流行的花布颜色亮,做连衣裙正好;男士的面料更讲究耐磨,得挑扎实的料子。”三十年如一日的坚持里,藏着对手艺的敬畏,更藏着对主顾的用心。“我和顾客们都处成了朋友,汉族阿姨常带来吃食,哈萨克族阿姨会送来手抓肉……我会亲手缝制裙子回赠,这份双向的温暖是我最坚实的底气,都是老主顾了,放不下也舍不得。”
在三楼的另一边,老梁裁缝店里的缝纫机正发出规律的嗡鸣,重庆乡音也在熟悉的机器声中愈发清晰。店主梁金桥是这层楼里最年轻的裁缝,“十几岁就学里这门手艺,后来跟着熟人来到阿勒泰,一落脚就扎进了这里,一晃也快三十年了。”
师傅正在制作衣服。
梁金桥的店铺不大,却收拾得整洁有序。这么多年来,他始终专注于改衣服、做衣服的核心业务,手艺在日复一日的实践中愈发精湛。“赚的不算多,但就图个踏实,也舍不得这片老地方”。谈及手艺传承,他坦言现在年轻人愿意学的少了,但自己依旧会守好这门手艺。“有人需要改衣服、做衣服,我就好好把活干好。这门手艺陪着我几十年了,早成了生活里离不开的一部分,只要有人需要,我就一直守在这儿。”梁金桥说。
这样的店铺星星点点散落在阿勒泰的大街小巷,维系着这片热土的烟火气。陈秀云的与时俱进、梁金桥的踏实坚守,让传统裁缝手艺在时代浪潮中始终保有温度。而这片承载着阿勒泰人记忆的裁缝店,也因这些老手艺人的坚持,继续书写着与时光、手艺有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