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万户展新颜——阿勒泰地区民生福祉稳步增进 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阿勒泰新闻网-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常轶茹 实习记者 王景鸿 姚晨)
金秋九月,阿勒泰大地一派丰收喜悦,处处是人民群众热情洋溢的奋斗图景。
城市燃气、供热、供排水老旧基础设施更新改造现场,施工人员紧张施工;
阿勒泰市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改扩建项目、经济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火热进行;
大漠戈壁深处,阿勒泰地区天然气利民管道扩建工程现场,各种大型机械马达轰鸣;
地区天然气利民管道扩建工程在富蕴县开工,设计全长335.7公里的钢铁“气龙”将沿着额尔齐斯河不断拓展延伸,把清洁能源送进更多群众家中,彻底改变阿勒泰“气罐运输”历史。
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提升工程,让群众在“家门口”能看病、看好病;
社区食堂“一餐热饭”开启了老、少、困群体的幸福“食”光,焕发出基层社会治理与服务的新气象。
住房、就业、养老、医疗、教育……放眼金山大地,一项项重大惠民工程建设,正以快马加鞭的气势,践行着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的理念。
自治区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地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实落细一项项改革举措、一张张“民生清单”,努力让地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从推出“一揽子”稳就业政策措施夯实民生之基,到出台多项创新举措织牢养老保障网,再到城乡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持续优化,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一个个民生亮点、一项项民生成就,共同勾勒出阿勒泰人民幸福美好生活新图景。
图片为资料图。
倾情最大民生,保障群众获得感
9月的喀纳斯湖,群山环抱、峰峦叠嶂、森林密布、草场繁茂,碧水蓝天、青山白云、雪岭草甸浑然一体,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在离湖不远的喀纳斯景区禾木喀纳斯蒙古族乡哈纳斯村里,巴依尔塔忙着装点民宿,为国庆节增添喜庆氛围。这个从村里走出去的大学生,现在已是布尔津县扎拉特农牧民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
“哈纳斯村旅游收入占户均收入比例的95%,但是收入大部分来自房屋出租,发展旅游不是把房子一租了之,更要通过旅游带来村民观念上的变化。”禾木喀纳斯蒙古族乡党委委员、宣传委员布云齐英克说,近年来,像巴依尔塔这样的回乡创业就业大学生多了起来,我们就想:为什么不能发挥这些年轻人的才智呢?村党支部带头,把他们聚起来,发挥他们见识广、思想活的特点,有好资源、有人才,不怕旅游发展不起来。扎拉特农牧民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这也是哈纳斯村成立的第一个合作社。
在村“两委”牵头下,党员叶儿克巴图组织当地10户村民共同出资70万元成立合作社,社员各负其责,分别为游客提供工艺品展示、民俗文化家访、餐饮、民宿等项目服务。在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哈纳斯村旅游业形成“集群发展”态势。
福海县福海镇永安路社区干部为商户介绍就业政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70年来,人们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方式发生深刻变化,身份多元、自由择业、自主创业逐渐成为常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地区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始终坚持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把就业创业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予以考量和谋划,地区就业形势总体平稳。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地区坚持就业优先导向,多措并举拓宽就业空间。通过政企联动、跨区域协作等方式广纳岗位,结合不同专业和地域需求,年均举办百余场招聘会,提供2000余个岗位,促进供需高效对接。同时,持续拓宽区外就业通道,为高校毕业生走向更广阔舞台搭建“桥梁”。此外,持续推进创业示范基地、孵化基地建设,为高校毕业生实现创业梦想提供优质平台。
地区举办各类招聘会,既为求职者搭建专业平台,又助力本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职业技能培训为劳动者就业创业注入强劲动力。地区以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为核心,面向全体劳动者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围绕重大项目建设及乡村振兴、文旅等产业发展,精准开展技能培训,实现“需求导向”与“技能供给”高效衔接。
在就业帮扶“最后一公里”上,地区常态化开展退役军人(家属)招聘会、旅游产业专项招聘会、残疾人专场招聘会等专项活动,健全“就业困难群体”基础台账,因人施策、分类帮扶。
青河县强汗幸福驿站全景。
数字化赋能让就业服务更高效便捷。将政府、国企所有工程项目以及300万元以上社会投资工程建设项目纳入新疆农民工医保工资支付监控预警平台,开展全过程动态监管。持续加强对货车司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群体的关心关爱,鼓励支持高速路、国省道服务区、收费站、口岸服务区等地打造户外劳动者爱心驿站,新打造市区综合户外劳动者驿站2个。整合现有资源、依托社会资源等站点建设形式,不断优化完善户外劳动者爱心驿站(工会驿站、司机之家)服务设施,切实把爱心驿站打造成为更多户外劳动者的“温暖港湾”。
近五年,地区年均城镇新增就业9000人以上,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4.6万人以上,城镇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
回应最急关切,提升群众幸福感
投入力度彰显民生温度。其实,阿勒泰地区财政并不“阔绰”,可办理民生实事舍得投入,2024年投入民生领域资金173.34亿元,民生财政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6.09%。
在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安康的社会事业中,地区以民生“温度”标注发展“刻度”,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从吉木乃县到哈巴河县,再到布尔津县,由115位全国顶尖医疗专家组成的2025“韩红爱心·百人援疆”大型医疗援助公益行动,用脚步丈量责任,用仁心书写大爱,在边疆大地上奏响一曲医疗帮扶的动人乐章。
为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能看病、看好病,地区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纵深推进,乡(村)卫生院(室)标准化建设全部完成,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老人机用不了“医保码”、看病忘带医保卡只能回家取……这些均已成了“老黄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地区医保系统利用新技术推出“一码付”“刷脸付”“信用付”“亲情付”等一系列就医多元付费方式,以服务“小切口”回应群众“大关切”,受到参保群众肯定。
阿勒泰医保服务正式迈入“刷脸时代”。
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巩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基础性地位是重中之重。目前,全地区共有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31个,建成484个老年助餐服务点,覆盖全地区466个行政村、71个社区。
阿勒泰地区聚焦困难重度残疾人居家生活需求,投入61.6万元专项资金,为全地区176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量身定制无障碍改造项目。
一张适老化护理床、一个紧急呼叫按钮、一个床边扶手、一台生命体征监测仪……这一个个“小”设备共同织起地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安全网,同时,还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专业化的居家上门服务。
在地区金泰康养中心,阿勒泰市委社会工作部联合爱心商户为老人过集体生日。
家住阿勒泰市金山路街道的独居老人王经坡感慨道:“社区包户干部帮我打扫卫生、洗头剪发、做饭送药,我一个人住,真离不开他们的照看……”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地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今年,新疆财经大学阿勒泰校区正式启用,标志着阿勒泰地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迈入新阶段。
新疆财经大学阿勒泰校区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
目前,新疆财经大学阿勒泰校区已与阿勒泰地区工业和信息化局、新疆阿尔泰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野马集团有限公司等十余家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同时,与中山大学、阿勒泰地区共建 “中山大学新疆研究院”。 学校将通过政校企合作、实习实训、项目研究等多种形式,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建设。
“未来,学校计划在阿勒泰校区设立15个专业,招录1万名左右学生。人才培养主要围绕冰雪与旅游、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数智财经三大专业群,更好推动当地社会经济数字化转型。”新疆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阿勒泰校区管委会书记、主任李季刚说。
一个个热切的民生期盼得到回应,一件件民生实事得以落地开花。多年来,阿勒泰地区上下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聚焦民生热点难点精心谋划、重点推进,为幸福“加码”、为生活“加温”,让“年年办”的民生实事“年年新”,把广大群众关心的“民生小事”办成了“温暖大事”。
提升社会文明,共建群众安全感
阿勒泰地区素有“金山银水”之称,是新疆重要的畜牧业大区之一。直到今天,阿勒泰牧民仍保留着春夏秋冬四个牧场。
2024年,阿勒泰地区春季转场牲畜超过220万头(只)。当年,阿勒泰地区把推动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提升保障列为十件民生实事之一,新建越冬放牧点住房3282座、棚圈126座、水井139眼,修缮牧道超700公里,规范运行幸福驿站服务体系,冬牧场有效载畜期延长45—90天。
今年,地区持续加大农村牧区基础设施保障力度,截至目前,全地区155座幸福驿站、3805座牧民住房相继建成,新建、修缮牧道900余公里,辐射服务5万余名转场牧民。
在福海县齐干吉迭乡赛克露村,因为有了幸福驿站,牧民哈依沙·黑扎提再也不用担心转场途中“洗澡难、住宿难、吃饭难”。
群众呼声就是努力方向。今年,阿勒泰地区将实施城乡老旧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工程列为十件民生实事之一。加快城市燃气、供热、供排水老旧基础设施更新改造,解决群众关注的城市地下管道泄漏、运行不畅、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持续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解决乡村区域配网设备重过载、低电压、供电能力不足问题。实施通信覆盖工程建设,重点对自然村、牧区、小区、电梯及地下停车场等无良好信号覆盖区域进行覆盖,全力保障各族群众生产生活通信顺畅。持续完善农村自来水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行农村供水“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满意度。同时,持续推进农村供水水源保护与水质监测,进一步提升偏远散区域农牧民饮水安全。
在牧区,幸福驿站点亮转场之路,农牧民生活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在城市,老旧小区重焕青春,居民幸福感原地升级;在乡村,环境面貌深刻重塑,成为回得去的“乡愁”。
从安居到宜居,离不开基层善治。地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推动社会矛盾的前端预防和源头治理。
哈巴河县呼吉尔特“石榴籽服务站”的党员志愿者在为群众修摩托车。
“小事吹哨子、大事响喇叭、矛盾不上交、风险不外溢”。近年来,福海县坚持集聚群众智慧、发动群众力量、服务群众需求,系统施策、改革创新,探索形成了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乌伦古经验”,全力提速社会治理现代化,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乌伦古经验”入选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优秀案例,阿勒泰地区成功创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地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区。
把一桩桩、一件件“民生小事”当作“头等大事”来办,用心用情用力把美好愿景变成幸福实景,阿勒泰的民生答卷越来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