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55年的相拥,王蒙先生回疆专程看望她
5月21日,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王蒙来到新和县依其艾日克镇,这次他是专程来看望一位故友,此次见面距离二人相识已相隔55年。
车辆在路边停稳后,王蒙刚下车,一位盘发老人便上前与其紧紧相拥,王蒙嘴里不断唤着“玛依努尔,玛依努尔。”老人脸上挂着笑意,眼角噙着泪花,两人难掩激动。这位盘发老人,便是王蒙阔别已久的故友,退休教师玛依努尔·卡尤木。
王蒙今年91岁,玛依努尔今年70岁,两人的相识要从1969年说起。
5月21日,王蒙与玛依努尔时隔55年后的见面。
1969年,高中毕业的玛依努尔·卡尤木因姐姐术后无人照顾,前往伊犁姐姐家帮忙。而王蒙一家恰好是他们的邻居。彼时,王蒙夫妇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刚出生的小女儿伊欢,他们便请了玛依努尔来帮忙照顾,自此玛依努尔便与王蒙一家结下深厚情谊。
玛依努尔不仅给伊欢买了婴儿摇床,缝制绣花襁褓,在伊欢学走路时,还教她维吾尔族的舞蹈动作。一次,伊欢好奇地抓起桌上的生洋葱啃咬,被呛得眼泪直流,玛依努尔却笑着对王蒙说:“新疆娃娃的舌头要尝过皮芽子的辣,才算扎下根!”
在伊犁巴彦岱的王蒙(左一)。截自纪录片《我到新疆去》王蒙篇。
在相处过程中,玛依努尔与王蒙一家的情谊不仅限于育儿,更渗透于生活的点滴。玛依努尔时常照顾王蒙一家,如将苹果切片晒干制成零食送给他们,寒冬时节端来自家熬制的奶茶等。除夕夜,玛依努尔与王蒙一家还会互相分享美食,两种饮食文化的碰撞化作满屋笑声。王蒙后来在书中感慨:“情意像馕一样朴素,却比金子更珍贵。”
后来,玛依努尔的姐姐身体渐渐恢复,她也告别了王蒙一家。但回到新和县后,玛依努尔从未停止学习,也未间断过和王蒙的联系,他们常以书信往来,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自1979年起,每年4月玛依努尔便会托人给王蒙家捎去一包晒干的杏花——阿克苏的杏花比伊犁开得早,她说这是“让伊犁的春天追着风沙先到巴彦岱”。包裹里总夹着手写纸条,写着:“伊欢的个子有没有杏树长得快?”王蒙回信时,常塞进几颗北京果脯,调侃她“智慧的阿凡提该尝尝首都的甜”。
在王蒙的鼓励和影响下,玛依努尔经过不懈努力,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也是孩子们口中的“阿凡提老师”。她将伊犁的经历化为教学素材——用维吾尔族谚语解释汉字结构,比如“众”字是“三个人在馕坑边取暖”,课间她总弹着热瓦普唱改编版童谣:“伊犁河的石头阿克苏的沙,民族团结的孩子亚克西!”
2021年7月,王蒙再次来到新疆,紧紧拥抱伊犁巴彦岱阔别多年的乡亲们。
2009年,重回伊犁的王蒙特意去了当年的旧居,他轻抚树干,回忆起玛依努尔当年为招待他们一家,敏捷地爬上树摇落“二秋子”苹果的场景,感慨这棵树见证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
2011年,玛依努尔的儿子艾则孜·莫沙代替母亲前往北京看望王蒙,临走时王蒙赠送了一本《王蒙和他笔下的新疆》,直到今天,玛依努尔也会经常翻看,回忆当时的青春岁月。
王蒙心中也一直记挂着玛依努尔这位故友。年初,他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提及再访新疆,重返阿克苏的计划。他在文中特意提到,除了有文物与社会生活的调研,还要去看望一位相识于1969年的故友,名叫玛依努尔。
时隔55年,王蒙与玛依努尔再次相聚,玛依努尔已不是当年十多岁的小姑娘,他们彼此的情谊却更加深厚。
5月22日,在玛依努尔家的小院里,王蒙和玛依努尔跳舞。
5月22日这一天,在玛依努尔家的小院里,王蒙和玛依努尔跳起了舞蹈,他们笑着跳着,故友重逢,情意绵长……
(素材综合自 中国作家网 人民论坛网 丝路同心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