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风味”秦腔为啥能摘“梅花”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宋海波
5月21日晚,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晚会在上海举行,喜讯传来——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的青年演员李敏凭借秦腔《焚香记》惊艳全场,一举摘“梅”!这是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演员张培培(第29届梅花奖得主)得奖之后,新疆戏曲界的又一高光时刻。
秦腔爱好者在若羌县吾塔木乡西塔提让村秦腔文化馆表演秦腔。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韩亮 摄
但令人好奇的是——秦腔为啥会在天山脚下生根发芽,并绽放出如此夺目的艺术之花?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秦腔早在明代就已成形,清代中叶迎来巅峰——
向东:跨过黄河,经山西、河北一路吹进北京,甚至影响京剧的形成;
向南:翻越秦岭,在四川、湖北、安徽落地生根,催生出川剧高腔等地方戏剧流派;
向西:沿着古丝绸之路,穿过甘肃直抵新疆,在天山脚下绽放秦腔魅力。
1890年(光绪十六年)的迪化(今乌鲁木齐)街头,20多位以唱梆子为生的艺人,迎来命运转折点。兰州艺人吴占鳌将他们汇聚起来,成立“新盛班”,即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前身。同年,他们在红山庙会首演亮相,从此成为新疆最早的秦腔班社。
从清代到民国再到今日,“新盛班”虽几经更名、起起落落,却始终传承着陕甘秦腔的精髓,成为秦腔在新疆发展的主脉。从街头谋生到专业舞台,见证秦腔艺术在边疆的百年传承。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为秦腔带来新的生机。流散各地的“新中舞台”艺人陆续重返乌鲁木齐重新集结,在党和政府支持下,剧团进行全面改革,1953年改称新中剧院,1959年定名乌鲁木齐市秦剧团。
秦腔历史剧《谢瑶环》剧照。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供图
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成立后,先后推出一系列耳熟能详剧目:
上世纪60年代,《草原一家人》正式推出,首次将新疆民族民间音乐特点融入秦腔,开创“新疆味儿”的秦腔新唱法。
上世纪80年代,大胆突破的《托乎提的婚事》用秦腔演绎新疆故事,演员崔保善塑造的“托乎提”成为经典。这十年间,剧团将“新疆风味”秦腔带到疆外各地。
上世纪90年代,新编历史剧《孽梦》走出国门,在吉尔吉斯斯坦演出后,收获多方赞誉。
千禧之年,新编历史剧《易宝情缘》在西安秦腔艺术节大放异彩,包揽5项大奖。这部讲述班超驻守西域的历史剧,也是新疆秦腔自身的写照,在融合创新中焕发新生。
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戏曲进乡村”专场演出。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新疆秦剧团)供图
近年来,剧团先后创作《天山民警赵新民》《程婴救孤》《亭中悲歌》《毛泽民在新疆》等优秀剧目。
秦腔在新疆已扎根百年有余,从街头巷尾的悠悠唱腔,到如今在舞台上大放异彩,还衍生出多种新形式。秦腔的戏剧魅力在于其丰富的情感表达——既有催人泪下的悲剧,也有诙谐幽默的喜剧,更有悲喜交加、笑中带泪的悲喜剧。这种多元的戏剧张力,随着秦腔在新疆的落地生根,碰撞出更独特的艺术火花。
演员表演秦腔折子戏《三对面》选段。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王禹摄
秦腔在新疆落地生根,还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新疆曲子戏。其特点在于其联腔体结构,通过数十种曲牌的巧妙连缀,具有多变的唱腔体系,保留秦腔的板式变化精髓。
百年传承,弦歌不辍。新疆大地见证秦腔的蓬勃发展,京剧、豫剧等传统戏剧也在天山南北拥有众多忠实观众。
秦腔现代戏《红山塔下》在乌鲁木齐市京剧院上演。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宋海波摄
戏剧也早已融入新疆人的日常生活:社区广场上,各族群众围坐同赏经典折子戏;中小学校园里,娃娃们咿咿呀呀学唱腔;公园亭台间,票友清唱此起彼伏。还有传统节日社火、景区演出,都能听见秦腔的吼声。
戏剧成为新疆大地上最鲜活的传统文化之一,既传承着中华戏曲的共性之美,更绽放着各民族共创的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