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论坛丨城市发展,要“面子”更要“里子”
■城市之“盛”,不在其表之华,而在其里之实。只有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把人民的幸福感、市场的活力、城市运行的根基和现代化的治理能力,凝聚成坚实的“内核”,城市才能焕发出持久魅力
侯辉
真正光彩的“面子”,永远是从扎扎实实的“里子”里长出来的!如果没有“里子”支撑,“面子”就是一副没用的空壳,想要“面子”,必须做强“里子”。这是做很多事情的根本,同样也是城市建设发展的根基。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镇化“不能面子可以、里子不行,不要搞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事情。有些事要打攻坚战,有些事要久久为功”。
“人靠衣装马靠鞍”。“衣装”虽能给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但城市建设却不能仅靠“衣装”,因为一个城市的长期吸引力,关键要看“里子”做得实不实。
光顾“面子”不顾“里子”,无异于朽木涂金漆。一些地方老旧小区改造,外墙刷得光鲜亮丽,楼内电线管道却年久失修;有的街道把茂密的树移种到马路中间当“景观带”,人行道上烈日暴晒却无任何遮挡;有的地方大建高楼大厦,而街道上的窨井盖,却一到下雨就污水横流;有的地方要求商铺必须按统一标准,把门面装得整齐划一,但对商户的实际困难和诉求却不管不顾……一旦服务短板频频出现,安全隐患便会悄然滋生,“面子”只会沦为笑柄。
城市当然需要得体的“面子”。宏阔广场、摩天楼群、流光溢彩的霓虹,这些可视的“第一印象”,曾一度被视为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但在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的今天,做强城市的“里子”,让城市既有“颜值”又有“气质”,既有“高度”更有“温度”,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用人们的幸福感织密“里子”。城市,是给人住的,“里子”首先得装着民生的温度。居民感觉方不方便?安不安全?舒不舒心?是城市建设的首要评判标准。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公共服务供给,常常是人们选择居住城市的首要条件。这些年,全疆各地大力推广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就是城市“里子”该有的样子。
用牢固的基础设施撑起“里子”。现代化基础设施是城市运行的“生命线”。城市的“里子”结不结实,要看那些瞧不见摸不着却处处离不开的设施牢不牢。只有把路网、水电气暖网、地下管网……这些看似不起眼,却是城市的“毛细血管”,疏通了、扎稳了,城市的运行、老百姓的日子才能顺顺当当。
用良好的营商环境做厚“里子”。企业安心发展,城市才有活力,这也是“里子”的重要“材料”。让企业感觉做生意方便、公平、有保障,企业才愿意来、留得住,城市才能充满活力。要做厚这块“里子”,相关职能部门就得把“方便留给企业,麻烦留给自己”。
用现代化治理能力绣好“里子”。城市治理要更“聪明”、更高效,这是城市现代化的保障。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提升治理精度与温度,是城市发展的迫切要求。探索智慧治理模式,运用科技赋能,在应急管理、社区服务、交通疏导等方面提升效率,是让“里子”更现代化、更管用的必由之路。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之“盛”,不在其表之华,而在其里之实。只有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把人民的幸福感、市场的活力、城市运行的根基和现代化的治理能力,凝聚成坚实的“内核”,城市才能焕发出持久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