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兴疆丨从“风景”到“场景” 新疆特种旅游跻身全国前列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玛依古丽·艾依提哈孜
7月的赛里木湖,波光潋滟。低空滑翔伞如灵动飞鸟,舒展鲜亮伞翼掠过湖面,引得岸边游客阵阵惊呼。今年,赛里木湖景区内跳伞基地正式启用,将低空经济与绝美湖光山色巧妙融合,为游客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因体验者络绎不绝,还需提前预约。
游客乘坐动力伞在赛里木湖景区飞翔。资料图
新疆作为国内外热门旅游目的地之一,魅力持续释放。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区累计接待游客13277.73万人次,同比增长11.15%。盛夏旅游旺季,新疆特种旅游热度尤为突出。
天山南北众多旅游目的地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将雪山、沙漠、湖泊等极致风光转化为特种旅游资源,不断发展低空飞行、户外拓展等多元业态,精准对接游客个性化体验需求。各地州市顺势推出新颖消费场景,从和田的沙漠穿越探险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冰川攀登挑战,诸多特色项目受到游客青睐,实现了“双向吸引”。
随着特种旅游持续开发,徒步穿越、登山攀岩、沙漠探险等既有产品日益成熟,新兴项目不断涌现,极大丰富了产品体系。新疆特种旅游已跻身全国前列。
难以复刻 吸引游客体验极致
车头朝着沙谷猛扎下去,滚滚黄沙被轮胎掀起,在空中铺展成扇形沙幕。溅起的沙粒敲打车窗,密集作响。车内的尖叫与风声、引擎轰鸣声在空旷沙海回荡,交织着此起彼伏的欢笑——这就是游客体验中的沙漠“过山车”。来自福建的林清棠刚从俯冲的失重感中缓过神,虽心有余悸却难掩兴奋:“和闺蜜们就想感受新疆沙漠的粗犷神秘,挑战不一样的自己。”
在麦盖提县N39°沙漠旅游景区,挑战极限不再是职业选手的专属。随着设施逐步健全,沙漠观光、探险体验等旅游项目越发成熟,这片曾经令人望而生畏的广袤沙漠,已成为热门打卡地。
世界魔鬼城景区内特种旅游项目一角。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玛依古丽·艾依提哈孜摄
新疆以三山夹两盆的壮美地貌,汇聚全国56种旅游资源类型(总计68种),特种旅游资源禀赋得天独厚。从雪域冰川到草原湖泊,从沙漠戈壁到森林秘境,多样地貌为徒步、登山、骑行等户外运动提供了天然赛场。正如新疆旅游协会户外探险特种旅游(分)协会副会长杨军所言:“特种旅游依托于大自然,辽阔的自然元素是其核心支撑。”
高海拔攀登体验同样火热。坐落于帕米尔高原东麓的慕士塔格峰(海拔7500多米),因有“冰山之父”之称成为全球登山爱好者向往之地。其山体坡度舒缓、攀登难度适中,是理想的技能“进阶踏板”。“国内登山名额已排至2027年。”克州登山和登山环保协会会长吴未介绍。
这些登山者来自各行各业,有医生、教师,也有商界人士。他们向往攀登,渴望在挑战中触碰自然本真。吴未指出:“慕士塔格峰的不可替代性与便利的后勤、交通保障,使其成为优选。”去年,在阿克陶县布伦口乡苏巴什村启动慕士塔格登山小镇项目,涵盖中西餐厅、供氧客房、星空太空舱等设施,建成后将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
从沙漠探险到冰川攀登,依托自然禀赋,新疆加速将极致风光转化为特色体验产品,让特种旅游持续升温,成为展现大美新疆的重要窗口。
精耕细作 优化供给释放潜力
盛夏的喀纳斯湖畔,一队队徒步爱好者沿着原始森林栈道向目的地进发。这个以风景著称的国家5A级景区,正经历从“看风景”到“享体验”的变革。
“纯粹观光已不能满足需求。许多游客是‘二刷、三刷’喀纳斯,仅靠自然风光不够。特别是中青年游客更希望在挑战自我、深度感知中实现价值。”喀纳斯景区管理委员会旅游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王鹏表示。为此,7月21日,“踏寻喀纳斯之路·共筑徒步新规范”交流研讨会在布尔津县召开。这是喀纳斯景区首次会聚业内专家与旅行社代表,专门探讨徒步这一特种旅游发展业态,也标志着景区将其纳入精细化运营轨道。
世界魔鬼城景区内特种旅游项目一角。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玛依古丽·艾依提哈孜摄
今年7月,喀纳斯景区游客量同比增长明显。在广袤天地间,徒步成为深度串联湖泊、森林、雪山与人文秘境,实现人与自然深度相拥的理想方式。
和田地区立足全域,布局系统化特种旅游。
南倚昆仑山、北临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和田,坐拥雪山、草原、峡谷及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等稀缺资源。目前,和田地区已获“中国十佳探险旅游目的地”称号,和田大漠湖杨生态旅游景区被授予“全国沙漠旅游精品目的地”,正加速迈向“中国特种旅游目的地”。
为纵深发展特种旅游,和田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联合中国探险协会,举办了“徒步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致敬英雄·和田进藏第九线”红色自驾游、“新疆特种旅游节”等系列活动,构建多元化产品体系。
“我们着力打造‘和田·中国特种旅游目的地’‘南疆丝绸之路文化和民俗风情旅游目的地’两大核心品牌,统一标识,多渠道宣传提升知名度。”和田地区文旅局四级调研员梁晓波介绍,当地依托资源优势,开发昆仑天路、克里雅古道等10条精品自驾线路及探险游、沙漠游、低空游等项目。
精准优化供给带来积极市场反馈:2025年1—6月,和田地区接待国内外游客1530.78万人次,同比增长40.81%,实现旅游总花费102.03亿元,同比增长41.49%。
新疆依托独特自然资源,通过业态创新、产品细分和品牌塑造,推动特种旅游高质量发展,为文旅产业注入新活力。
万亿产业 特种旅游前景可期
日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5—2030年)》获审议通过,文旅产业朝着万亿级目标迈进。在此蓝图中,发展特种旅游、打造特种旅游IP,正成为培育新增长点的重要内容。
喀拉峻国际户外公园的飞拉达铁道攀岩项目,提供了集旅游服务、传承创意、攀岩探险为一体的游客服务体验。哈利 摄
位于特克斯县的喀拉峻国际生态旅游区(国家5A级景区),以雪峰与峡谷辉映、森林与草原交融的风光闻名。其内的喀拉峻国际户外公园,因汇集草原、森林、雪山等多种地形,2022年被授予“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飞拉达(铁道式攀岩)项目的运营更增添热度。该项目依托雪山、森林自然景观,设置了心形外飘悬吊桥、步步惊心等子项目,让普通游客借助扶手、踏板也能安全攀岩。该线路获评“2024中国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尤其受年轻人和学生青睐,已成为京沪等地研学线路之一。“攀爬中饱览喀拉峻美景,竟然克服了恐高。运动与自然的融合,体验绝佳!”来自广州的游客孙嘉益分享道。
该项目今年游客量已达去年同期的1.5倍。“飞拉达项目在西北独树一帜,我们打造的是人与自然零距离对话的独特语言。”特克斯县万鑫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国祥介绍,面对广阔前景,公司计划新增悬崖大摆荡项目。
飞拉达(铁道式攀岩)项目依托雪山、森林等自然景观,打造了心形外飘悬吊桥、步步惊心等子项目,让普通游客也能借助钢扶手、踏板等设施攀上峭壁。何晓雪 摄
新疆特种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各地正以特色化破解同质化:克拉玛依旅游形象定位为“荒野之旅 时尚之都”;哈密依托大海道景区开发越野车穿越路线;阿勒泰推出露营等特色项目……
“特种旅游思维需突破传统模式。旅游目的地需将特种旅游纳入全域旅游整体规划,统筹开发。”杨军强调。梁晓波谈及和田规划时也表示,将持续推进资源开发与品牌提升,依托世界级资源,大力发展探险、沙漠、低空游等特种旅游,着力打造环塔里木、环昆仑山顶级自驾线路,提升品牌影响力。
未来新疆将推出更多名山攀登、丝路寻踪、冰川观察等特种项目,让每一次户外体验都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