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品牌背后的故事⑥ 一碗拌面的“山海情”
援疆品牌:闽疆产业融合
今年,福建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漳州分指挥部、南平分指挥部(以下简称“福建援疆漳州分指挥部”“福建援疆南平分指挥部”)突破以往“给资金、给项目”的产业援疆模式,立足福建省与昌吉回族自治州两地资源禀赋差异及产业互补优势,推动两地企业深度协作,创新推出闽疆融合特色新产品——带有酱料包的拌面。这一实践不仅为新疆特色产品注入新活力,开辟“走出去”的新路径,更成为产业援疆模式升级的标杆,彰显出从“单向援助”到“双向赋能”、从“资源输出”到“价值共创”的援疆新内涵,也为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辉煌历程写下了生动的注脚。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盖有军 闽南日报记者 陈细慧
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天山雪水滋养出的优质小麦磨出的面粉,经传统工艺揉制拉伸,制成筋道弹牙的手工拉条子;万里之外的福建省漳州市,现代化食品加工企业以精准配比,熬制出风味醇厚的酱料包。
当新疆的“面”遇上福建的“酱”,这碗跨越山海的“闽疆融合拌面”,在舌尖碰撞出诱人滋味。
自今年4月起,这款由福建紫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紫山公司”)与新疆三斗粮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三斗粮公司”)合作生产的特色产品,在全国多地市场上架后,迅速赢得消费者青睐,成为方便速食赛道的“新宠”。而爆款产品的背后,是一段福建产业援疆从“输血支援”到“造血共赢”的佳话。
万里牵线 联络站搭起合作“金桥”
2024年3月19日,福建援疆漳州、南平分指挥部在四川成都联合挂牌成立产业援疆四川联络站。这一创新举措突破地域壁垒,为新疆特色产品走向全国搭建起集展示、推介、对接于一体的新平台。以四川为辐射中心,联络站不仅系统推介木垒农副产品、文旅资源及产业项目,还依托四川省福建商会的资源优势,通过“走出去推介”与“引进来考察”双向发力,让更多企业看到新疆的发展潜力。这其中,就包括紫山公司。
9月12日,新疆三斗粮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忙着生产。赵阳 摄
“2024年12月,福建援疆漳州分指挥部组织木垒企业赴漳州市参观学习,我们正是在那次行程中与紫山公司结缘。”三斗粮公司负责人张治国回忆,在参观接洽中,紫山公司对三斗粮公司的手工拉条子表现出浓厚兴趣,而专注于手工拉条子生产的三斗粮公司,恰好急需成熟的酱料配套解决方案。
“双方需求高度契合,当时就有了合作的初步构想。”张治国说。
今年3月25日,第112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在成都举办,成为这场合作的“催化剂”。在福建援疆漳州、南平分指挥部的支持下,木垒组织24家农业龙头企业携特色产品亮相展会。同时,借助产业援疆四川联络站的搭桥,昌吉州同步举办了2025年“一月一推介”成都专场推介活动,为企业精准对接创造契机。
“交易会上,我们与三斗粮公司正式签订年销500万元的合作协议,闽疆产业合作就此开启新篇章。”紫山公司副总裁高琼珊对当时场景记忆犹新。这场跨越山海的签约,让天山脚下的优质产品与闽南的食品加工技术正式“牵手”。
闽疆联手 “新疆味”变身“国民餐”
39岁的张治国是土生土长的木垒人,2020年创立三斗粮公司后,始终坚持以新疆优质面粉为原料,用地道传统手工工艺生产拉条子。这两年凭借过硬的品质,公司产品在新疆站稳脚跟,年产值稳定在1500万元至2000万元,但“走出去”一直是企业发展的难题。
“以前我们的手工拉条子没有配料包,消费者食用时需自己炒菜调味,既不方便,也限制了销售范围。”张治国坦言。
而紫山公司的加入,恰好破解了这一困局。该公司在食品加工领域深耕多年,尤其擅长速食食品和酱料的研发与标准化生产。从今年4月起,三斗粮公司每月向紫山公司运送约35吨手工拉条子,价值约40万元;紫山公司则发挥技术优势,研发出多种口味的酱料包,完成组合包装后,依托自身成熟的销售渠道将这款特色融合产品推向全国市场。
“这种融合彻底改变了传统拉条子的食用场景。”张治国算了一笔账,合作近半年,公司新增销售额近300万元。在他看来,产品受欢迎的核心是精准契合市场需求,“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快,很多人没时间做饭,这碗拉条子煮好后拌上料即食,既保留新疆拉条子的筋道口感与风味,又解决了便捷性问题,复购率特别高。”
9月17日,在福建紫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在生产拌面酱料包。福建紫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对于三斗粮公司来说,与紫山公司合作相当于搭上了“走出去”的“快车”,可直接借助其全国销售渠道;对紫山公司来说,这场合作同样意义重大。“新疆特色优质产品丰富了我们的速食产品线,让我们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多了一张‘王牌’。”高琼珊表示,“闽疆融合拌面”的成功,印证了两地资源互补的巨大潜力,也为企业拓展西部市场打开了突破口。
今年,在合作带动下,三斗粮公司加快创新步伐,相继研发出羽衣甘蓝手工拉条子、黑麦鹰嘴豆手工拉条子等新品。“借助紫山公司成熟的销售渠道和品牌影响力,我们今年的目标是实现产值3000万元。”张治国信心满满地说。
“造血”升级 产业援疆迈向深度融合
“闽疆融合拌面”的走红,只是福建产业援疆模式升级的一个缩影。
今年6月,在福建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指导下,漳州市工商联与昌吉州工商联联合主办首批“闽商昌吉行”活动,60余位闽商赴昌吉考察,亲身感受新疆发展活力。作为受邀企业,紫山公司在考察中收获颇丰。
“与部分新疆企业对接时,我们发现了更多合作项目。”高琼珊说,公司旗下的自热米饭、意大利面及牛肉酱料包等产品,与新疆农产品资源高度匹配。目前,在福建援疆漳州、南平分指挥部的牵线下,紫山公司正与昌吉州企业积极对接,计划开发更多新疆特色速食产品。
更深远的合作在于技术与人才共享。高琼珊介绍,紫山公司将发挥自身在食品加工领域技术优势,与新疆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通过技术交流优化生产工艺,通过人才培养提升新疆企业运营能力,通过渠道共享拓宽产品销路。
“我们不仅要做产品合作,更要帮助新疆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让更多‘新疆味’真正具备走向全国的实力。”高琼珊说。
这种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正是福建产业援疆的核心目标。
“产业援疆绝非简单的资金扶持,而是要通过搭建平台、促进协作,实现两地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共赢。”福建援疆漳州分指挥部指挥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委副书记高国亮表示,闽疆联手把“养在深闺”的新疆拉条子做成“国民餐”,印证了这种模式的有效性。
如今,天山脚下的生产车间里,一根根手工拉条子承载着当地农民的期盼;闽江之滨的加工厂内,一勺勺酱料凝结着闽南企业的智慧。这碗“闽疆融合拌面”,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味蕾,更激活了闽疆产业协作的密码。
“未来,我们将继续当好桥梁纽带,把福建的技术、人才、渠道带到新疆,更要把新疆的好产品推向全国大市场,实现双向奔赴、合作共赢。”高国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