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新”未来丨“大块头”也有“绣花功”!新疆的丰收科技范儿十足
金秋时节,天山南北处处洋溢着丰收的香甜。金色的玉米地、雪白的棉田与火红的辣椒地连成绚烂画卷。田间不仅有沉甸甸的果实惹人喜爱,更有智能农机轰鸣往来,为传统秋收注入浓浓的“科技范儿”。
在伊宁县英塔木镇的玉米基地,收割机如“钢铁巨人”般驰骋,摘穗、剥皮、脱粒、粉碎秸秆一气呵成,高效作业让采收提前完成,“丰收的喜悦”早早落地。
精河县大河沿子镇夏尔托热村的棉田,藏着数字农业的巧思。配备北斗导航的大马力拖拉机,像有了“精准导航的老司机”,直行、转弯、掉头稳稳当当,不偏毫厘;作为水利部首批数字孪生灌区试点,村里还投建了580万元的智能灌溉系统,村民掏出手机点一点小程序,
精河县大河沿子镇的棉田里,搭载北斗导航的拖拉机如“老司机”般精准行进,直行转弯毫厘不差。作为水利部首批数字孪生灌区试点,当地投入智能灌溉系统,村民轻点手机,“一键灌溉”就能让棉田喝上“及时水”,数字技术悄悄改写了传统农耕的模样。
焉耆回族自治县的辣椒田似火如霞,串串红椒如灯笼满挂,农户与农机穿梭忙碌,欢声与机器声共鸣,谱写热烈的丰收乐章。
和田县塔瓦库勒乡的2000亩红薯地上,正上演“农机+人工”的协作大戏。农机翻出饱满的红薯,村民迅速分拣装箱,丰收的喜悦实实在在。
阿勒泰市切尔克齐乡的青贮玉米地里,联合收割机穿梭不停,收割、粉碎、输送一气呵成,满车的青贮玉米,是冬日里牲畜们的“储备粮”,也装着牧民的安心。
昭苏的秋收图景,更透着“精致”与“高效”。不仅现代化农机在田间高效运转,收割后的秸秆也被整齐码放,每一处细节都透着有序,把乡村振兴的新气象揉进了田野间。
不仅如此,核桃园、番茄田、梨园与苹果园中,智能农机频频现身。这些“科技助手”正让新疆农业的“新质生产力”变得可感可触——它意味着更快的速度、更轻松的方式,也成为这片丰收大地上最鲜明的科技注脚。
监制:丁涛
统筹:冯婷、喻鹏涛
策划:葛惠芹
编辑:马新玲
制作:卡那提·胡尔马尼亚
出品:新疆日报社(集团)
指导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