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中的《天山沃土七十载》
天山网-新疆日报讯(记者加尔肯古丽·吐尔逊报道)当皮影的光影在幕布上流转,天山南北的沃野正与七十年的岁月悄然对话。近日,一部名为《天山沃土七十载》的非遗皮影短片引发网友热议。这部仅用两日便完成的短片,以25组精妙皮影场景为脉络,将新疆农业的沧桑巨变娓娓道来。
短片评论区网友留言。
创作者秦拓,新疆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影视创作课程的老师。他亲历了从坎土曼到现代农机的农业巨变。“这种‘反差感’让我萌生了一个念头,用最古老、最‘慢’的艺术,讲述最现代、最‘快’的故事。而作品名称《天山沃土七十载》,灵感源于天山南北七十年的广袤变迁。”秦拓说,他坦言,皮影中晃动的“影子”,恰似几代建设者模糊而坚定的背影。他将飞驰的拖拉机、精准滴灌的水滴融入皮影,让硬核的科技变迁裹上诗意的温度。
片中最耗时的片段。图片由本人提供
短片全程依托AI技术完成。传统皮影创作需耗时费力,而AI让文字到影像的转化仅用两日。“但过程并不轻松。”秦拓说,现代化的无人机、采棉机在传统皮影素材库中无迹可寻,他需反复比对真实照片,再由AI生成。“这个过程,耗时却值得。”
片中无人机作业的场景。图片由本人提供
最令他动容的片段,是无人机精准作业的场景。“儿时为避农活苦读,最终考学离开家乡。”秦拓说,初抵新疆,一望无际的农田让他思绪万千,这些年他也见证了新疆农业从机械化到智慧化的跃升。如今,无人机取代传统机械,他看到的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新一代年轻人以智能农机为纽带,重新与土地建立联结。“这是年轻人的机会,也是新疆农业的新机会。”秦拓说。
作为传媒教育者,他正将AI创作引入课堂,鼓励学生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超级个体”。眼下,他仍在争分夺秒学习新技术,“行业变革的紧迫感,让我必须用创新守护文化根脉。”
他更希望借这部短片,向所有农业工作者献上敬意。这份敬意,献给天山脚下耕耘半生的父辈,献给用汗水浇灌绿洲的每一代人。
当光影流转,观众能从皮影的褶皱里,触摸到几代人的坚韧、梦想与自豪——那是属于新疆的,永不褪色的沃土诗篇。